返回

第279章 一个史学界的异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也能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候也可以不怕死。

    倭寇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

    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我们中国人!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

    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

    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域,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多少次,雅利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

    只有中国一直延续着自己的文明,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

    这或许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却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中华名族的潜力,是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的。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明白一点——

    我们或许从来没有想起过,但也绝不应该忘记,我们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

    戈文循着内心的真实想法,在纸上将自己的拳拳之心在自白中剖析的明明白白。

    某一瞬间,他真的感受到了巴老这些年创作《随想录》的那种心境。

    有一刹那,他真的了解到了自己从巴老身上学到了写什么东西。

    巴老注意到多年来的运动逼着人开始讲假话说谎话的现象,认识到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所以他开始剖析自己,借自己的心路历程、借自己的忏悔来鼓舞和激励大众。

    戈文同样的是注意到很多人内心潜藏着的自卑和迷茫,想让国人知道历史上中国的辉煌伟大印记,为了让大家能从历史中汲取自强自信的源泉,他开始创作《明朝的那些事儿》。

    两人都不是为了自己,都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保持自身良知、责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体现。

    这是一种一脉相承的精神传统。

    所谓衣钵弟子不外如是。

    ……

    ……

    公元1985年1月25日下午3点钟。

    伴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播音员播放《明朝的那些事儿》的轻松活波声音,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六卷《明朝的那些事儿》图书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统一开售,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从此这套《明朝的那些事儿》在中国的史学界留下了深深地印记。

    弗一发售,这套早已被人民群众盼望已久的图书便被哄抢而空。

    据档案记载,在《明朝的那些事儿》发售当天,那些散布在北京各大新华书店前的购书者人山人海,可说是里三层外三层,几乎人人都想要在第一时间抢到这本书。很多囊中羞涩只能购买几册《明朝的那些事儿》的读者,在抢到书后,不愿意离开书店,而是捧着没买的某一册书迫不及待的在书店内阅读。很多人当读到动情时,竟然失态的潸然泪下或仰天长叹。

    一篇应时应心的历史知识普及读本竟然有如此大的魔力把国人的心灵创伤安慰抚平,足以说明《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力量一点都不小!

    与此同时,《明朝的那些事儿》不但在北京引起了轰动,也震动了全国。足足五十万套图书在不足一天时间内销售一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完《明朝的那些事儿》后,这套广播节目又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

    当年为了能得到全套《明朝的那些事儿》,除了书店外,全国报亭、书摊的报贩子们都在赶热潮,以能摆上几套《明朝的那些事儿》而感到“自豪”。

    《明朝的那些事儿》首印50万套,其后第二次加印为100万套,另有6家出版社以“租版型”的方式同时印刷,每家印数均逾10万套以上。据后世的学者估算,正式和半正式出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约有250多万套。其后数年时间内,该套书多次加印,至2000年左右,正版图书发行量达到了1200万套。

第279章 一个史学界的异类-->>(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