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1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火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只有长篇小说才最能代表一个作家的创作能力和文学水平啊!你看了现在文坛的一些年轻作家可都是通过长篇小说和严肃文学才获得了一致的赞扬,像湛容《人到中年》,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冯骥才的《啊》、宗璞的《三生石》、蒋子龙的《开拓者》……都是如此啊!”

    “巴老,你放心,这部《明朝的那些事儿》写完后,我立刻开始考虑长篇小说的创作,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戈文赶紧向巴老承诺道。

    “嗯?你这种想法可不对,创作怎么能这样随便!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长篇小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情有思想!如果你仅仅是想证明自己,那更应该沉下心,认真的思考,仔细的揣摩,千万不要仓促动笔!”巴老听了戈文的话,不仅没有高兴,反而有些担心起来。

    “巴老,我错了。我会思考成熟后才动笔的,您放心。在上海照顾您的那段日子里,您对我的教诲我从来没有忘记!……”戈文的内心有些感动起来。

    这就是巴金!

    这就是那个以垂暮之年擎起整个中国文坛前进的巨人!

    在上海亲自照顾巴老,才知道老人究竟有多么的伟大。

    多少次巴金在阅读完青年作家的作品后,用颤巍巍的手去给他们写信,就是为了告诉那些年轻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自己看了。对于年轻人的鼓励和谅解,他从来都义无反顾。

    多少次,巴金在知道一些年轻作家的处境艰难后,竭尽心力的为他们解除烦忧。在王蒙、陆文夫等人复出后创作的新作品因为一些缺点而受到评论界的批评而处境困难时,是他为他们辩解“缺点有时难免,可以批评,但不能采取打棍子的办法。”

    多少次,在自己创作完一篇文章后,老人带着老花镜,拿着笔,一笔一划的帮自己校核文章,老人对文章的分析,提出个人的看法,让自己获益良多。

    巴老对年轻作家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是自己这青年一代作家一定要铭记于心的。

    自己一定要创作出一部真正的长篇经典!

    不如此,自己根本无法再去面对老人!

    ……

    ……

    《明朝的那些事儿》突然之间悄然的兴起,被人们议论的纷纷扬扬,这其中最高兴的应该就属龙绍了。

    观察到目前的情况时,龙绍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自豪。

    当初是他坚持要给戈文再提高一些版税,哪怕明知道《明朝的那些事儿》的题材是最为不畅销的历史读本。

    龙绍相信自己的眼力,也相信戈文的能力。

    现在尽管《明朝的那些事儿》仅完成了朱元璋卷,可是这突如其来的议论,让龙绍这个中国出版界出类拔萃的人才敏感的意识到,人民出版社或许应该立刻上马这个项目,借这股东风来烧起《明朝的那些事儿》图书出版这把熊熊烈火。

    不过眼前的东风似乎还小了点!

    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大国崛起》带动了图书的销量这件事的启发,龙绍一回生二回熟的试图重启这种宣传模式。

    他一方面申请人民出版社尽快出版发行《明朝的那些事儿》第一卷,另一方面却是碘着脸皮去联系许浩。

    戈文单单在广播里说了一段《明朝的那些事儿》就引起了如此大的哗然,如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像《大国崛起》一样制作《明朝的那些事儿》,那结果又会怎样呢?

    会不会像《大国崛起》一样,再次造成巨大的轰动?同时引爆图书的销量?

    龙绍持乐观的态度。

    于是,原本一直在闭关的戈文,不得不在自己的书房再次招待了龙绍和许浩的联袂来访。

    当听到两人的计划,戈文不得不佩服眼前的这两人。

    或许受眼界的限制,这个时代的人没有后世那种突破性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

    可是这仅仅是因为大家从来没有接触过,只要看过,听过,说过,这些人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人才永远都是人才,不受时代和历史的影响!

    从某种方面来看,自

第271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火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