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9章 向上求援,群贤毕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市调过来的,比如王海峰就是海卫市原外经委的副主任、海卫市一把手的心腹。

    钱进把王海峰叫了过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拍桌子。

    他在核准委一手遮天,主要是他这边有太多的未来信息可以用,所以在针对外资技术和设备的审核工作里,他就是厉害。

    确实能干,确实能立功。

    否则他三天打鱼在核准委上班两天晒网跑劳动突击总队去办事,怎么可能不会引发上级单位的不满?

    全靠他这边不耽误工作,反而带领海滨市核准委实实在在干成了几件大事。

    再一个基层也被钱进全给攥在了手里。

    他采用了当初在供销总社外商办那一套,发动基层员工利用工作之余搞学习。

    员工们对于这种加班行径深恶痛绝。

    可如果是去加班看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的优秀电影,听歌品鉴美食搞团建,那就没有意见了。

    这种情况下王海峰等中层领导全被钱进给排斥在了权力核心之外,他想搓扁揉圆就是一句话的事。

    王海峰被钱进拍桌子喷了个满腹委屈,我只是工作上一点小问题,你至于小题大做吗?

    等到钱进这边图穷匕见他才明白,原来是娘家那边不给钱进面子,他这里跟着殃及池鱼了。

    没办法,回到办公室他就开始给老领导打电话,让老领导务必帮忙。

    另一位副主任杨震则是临江市的,同样被钱进给训了,然后去找娘家帮忙。

    西林市那边没关系,钱进没办法,只好给二把手胡在林打了个电话,细声细气的解释了海滨市要干的工作和需要他们支援人才的意思。

    结果胡在林听后很痛快,当即表示立马就办这件事。

    钱进听的满心狐疑。

    他觉得胡在林答应这么痛快肯定是糊弄他,压根没准备帮忙。

    不过只要临江市和海卫市能送过人才来,也不差西林市这边。

    结果在他没看到的地方,胡在林挂了电话立马把人事负责人叫来指着鼻子一顿骂:

    “省里要求我们提供支援,你们怎么没有动作?他妈的,人家钱进钱主任去年在抗旱工作里是帮了咱们大忙的,如今人家碰到困难,你们竟然不去投桃报李!”

    “他妈的,你们这些混账东西,现在工作越来越敷衍了啊,我跟你们说过没有?啊?”

    “是不是开会时候说过了,去年抗旱工作咱们市里能成功的人工降雨,人家海滨市的韩、钱等同志是有功劳的……”

    人事单位的领导无奈的说:“领导,咱市里正在搞新城区筹建工作,自己也缺人呀!”

    “新城区要建,但急在眼前吗?反而老城区人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工作很着急。”胡在林严肃的说。

    “人家海滨市现在要给咱打个样,人家说了,这工程是在他们那里开展,可是!所有经验、所有教训,他们不会敝帚自珍,一定会跟咱们分享!”

    “这样吧,立马给我调人过去,让他们好好学习旧城改造工作的经验,咱们西林后面也得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他的搭档要建新城。

    那他就要翻新老城……

    当天傍晚下班之前,西林市支援的人才名单通过传真送到了钱进的办公桌上。

    钱进很吃惊。

    胡总是真行啊,真能办事啊!

    没说的,他单方面确认了,胡总就是他远在西林从未谋面的义父义母亲哥哥!

    西林这边选派了给排水高级工程师、结构工程专家、城市规划师和建筑电气高工等优秀人才,一来就是六个人,算是帮大忙了。

    与此同时,针对本市退休专家的返聘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

    市人事口、组织口、老干部局的同志,带着省里的关怀和市府的诚意,分别登门拜访了几位老专家。

    第一个就是海滨市建筑设计院原总工程师,张振华。

    这老先生年已七十,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他退休后在家养花弄草,偶尔帮老单位审审图纸。

    当工作组同志说明来意,并递上那份建筑大队的请愿书复印件和工程方案草案时,老工程师戴着老花镜一看,顿时感动了:

    “咱们的劳动突击队我知道,去年腊月给我们街道老蔡家修过房子,那都是一群好同志。”

    “原来他们还要搞旧城改造这个工程项目?他们队伍的同志一分钱不要,要求进行义务劳动,只为了给老百姓修个像样的灶台和茅厕?”

    “我怎么不知道还有这事?居委会宣传过?唉,我平时总是不出门,看来这不对呀,与社会脱节喽……”

    张振华顿时心潮起伏。

    他是三十年代火线入党的老党员、老同志,名字就是入党时候改的,后来的日子里也用工作中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名字那两个字。

    如今看到身边的小伙子、年轻人拥有跟自己年轻时候一样的热血和责任感,老同志顿时聊发少年狂。

    特别是如今他想想自己参与设计、建设的那些宏伟礼堂、办公楼,再想想起这些年看到的老旧城区里那些拥挤不堪、生活不便的居民社区……

    两厢对比,他忍不住拍了拍资料:“突击队这些孩子干的,才是建筑师该干的事啊!他们这是在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他摘下眼镜,对上门的工作人员说:“什么时间报道?我一定会去报道。”

    “我这个老同志干了一辈子设计,画了无数图纸,仔细想想,还真没有完完全全的去为身边的市民朋友服务过,这次的工程,把这个遗憾给补上了!”

    海滨大学建筑系退休教授翟常乐也接到了同样安排。

    他是国内知名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者,同时也对民居改造有深入研究。

    接到了工作组的上门邀请,他本来想拒绝,因为如今改革开放,各行业都有新气象,出版行业尤其如此。

    他有一本手稿正在整理并准备出版,暂定书名是《中国建筑史——还原秦汉人民居住本来面貌》。

    可是了解过此次工程的本意后,他忍不住翻开了手稿。

    扉页写的是自己此生从事建筑行业和教育行业的初心:

    “民居营造,以人为本,实用为先。”

    他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就是说自己要考虑一下。

    吃晚饭的时候,老伴看他心不在焉就笑:“去吧去吧,整天在家里闷着头翻你那些旧书旧本子的有什么意思?出去转转去。”

    翟常乐叹气说:“这可不是去转转,而是要去耗费大精力。”

    然后他又说:“建筑啊,归根结底是为了人,这个钱进要是带人准备建什么高楼大厦、恢弘建筑,我肯定当场拒绝。”

    “结果他却是要去改造民居,民居才是最接地气、一国最重要的建筑。”

    “我这个研究了一辈子民居民宅的人,确实不应该袖手旁观……”

    老太太说:“你既然知道自己不该袖手旁观,那你就去。”

    “瞧瞧你这个人,以前工作的时候,你不是咱市里的先进工作者就是你们学校里的优秀教师,那时候常常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

    “现在退休了,我看你在等着人民为你服务……”

    “瞎说!”翟常乐定下决心,“我去,我不光去当顾问,还要把我的工作关系转到工作组,我要去建筑大队给他们保驾护航!”

    一时之间。

    四方云动。

    还没到元宵节呢,钱进发现自家别墅办公楼里的书卷气开始重了起来。

    专家们来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