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打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人看在苏轼的面子上,才肯免费为养济院的孤寡老人看病、施药、念经。

    苏轼离任后,这些服务就肯定是要收费的了。

    此外,登州还拿着地方上结余的宽剩钱,给船厂下订单,然后再把造出来的渔船,以每次出海所得鱼获的三成作为租费,租赁给贫困渔民。

    这也是苏轼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下的结果。

    “学士不必自谦!”赵煦摆摆手,说道:“说起来,叫学士长期在登州牧民,是朕愧对学士了!”

    大宋之制,地方亲民官,一任一般二十四个月,最多三十六个月。

    但自真庙以来,因为冗官加剧,所以,大多数知州,都坐不满一任。

    通常,能在一地为官十二个月的,就算合格了,吏部会承认其已任满。

    没办法——官员越来越多,但差遣却是有限的。

    赵官家们只能通过极限压缩官员任期,来提高官员轮换速度,争取做到待阙的官员们,都能轮到一个差遣。

    不至于出现有官员,在吏部待阙待到头发都白了,也没等到差遣的悲剧。

    故此,像苏轼这样,在一个地方,任职接近四年的,在最近百年,属于是极为极为罕见的例子。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真是赵煦亏欠了苏轼。

    毕竟,知州资序,对苏轼来说,其实可有可无。

    最初,其去登州为官,其实就是张方平和司马光安排的,让他走个过场的任命。

    甚至,在最初的计划里,苏轼都不需要到登州上任,在路上就会有旨意将其召回。

    就像司马光最初去陈州上任。

    这都是象征性的任命,就是为了给将要提拔的人镀金,使其具备拜任某个重要官职的资格。

    但,赵煦在中间横插一脚,让司马光真的到了陈州上任,也让苏轼在登州这一待就是将近四年。

    苏轼听着,连忙奏道:“能为陛下效命,是臣的荣幸!”

    这是实话。

    假若司马光上任陈州,属于暴露他个人的短板,让天下人失望。

    那么苏轼这一任登州,却是给他大大的加分了。

    在他上任前的登州,因吴居厚在京东路可持续的竭泽而渔,于是钱都进了赵官家的封桩库!

    老百姓穷的都榨不出油水了。

    那时候的登州,民生凋敝,百姓疲惫,就连官府的府库都没什么积蓄!

    而如今的登州呢?

    户口至少翻了一倍,官府府库,堆满了黄金、白银、交子、布帛。

    数十个船厂,欣欣向荣,上千艘渔船,停满了码头,三个大型晒盐场,源源不断的生产着海盐。

    来自高丽、辽国甚至日本九州的商船,往来不息。

    特别是随着辽、高丽停战,整个高丽半岛和半个日本甚至大半个辽国,都成了登州商品的后花园。

    在李资义、耶律琚、耶律永昌等国际友人的帮助下,登州的商船,在今年开始,就可以自由出入辽国、高丽、日本九州的港口,从事贸易。

    登州港,于是成为了整个东海、渤海区域最大的商业港和商品集散地。

    自然,苏轼在登州的声望也就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将来青史之上,苏轼治登州,恐怕会和西门豹治邺一样的传奇。

    于是,苏轼也就因此,有了拜相的资格!

    是的!

    他只要再去其他路,任一次路转运使或者经略使。

    回朝就必拜六部尚书/侍郎,然后顺理成章的拜任执政,甚至直接宣麻拜相!

    当然,这是正常的展开。

    但问题是,赵煦知道,苏轼不可能让故事正常发展。

    就算苏轼愿意,赵煦也不愿意!

    真让苏轼拜相了,他指定会整一个大活出来。

    以其性格,搞不好,就是一场党争。

    到时候,不知道得死多少人!

    所以,赵煦微笑着,对苏轼说道:“朕从来攻必赏,过必罚!”

    “学士有功,朕自当赏赐!”

    “说吧!学士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赏赐?”

    “只要是国法允许,朝廷条贯有的,朕无所不允!”

    说着,赵煦就轻轻的掂了掂手里的钓竿,然后抓起一团放在饵料盘旁边的酒米,抛入湖面,开始打窝。

    他的眼中,也随之闪现着期待的神色。

    他知道的,苏轼这条鱼,肯定会咬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