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监军,以文臣担纲,这就出现了军中号令不一,武将受制于文官,多要听从并不善战的文官指示,不能审时度事,有效利用战机,以至于处处受其掣肘,想要战却又不能,此为其二,又大宋兵制于前朝各朝均有不同,是采用募兵之制,虽然此政开明,但却未设有效的退役制度,许多官兵直至六十还在军中服役,加上为保地方安定,世上闲散人员如乞丐、地痞、罪犯纷纷被充入军中,虽然安定了地方,约束了这些闲散人员,却造成了军中老弱残兵众多,兵员良莠不齐,这等混杂之军,战斗力如何自然可想而知,这是其三,也正是这种兵制造成军中连年以来兵数日益增大,以至于冗兵众多,而有宋以来,官兵具有厚抚更是加大了朝廷负担,空耗粮饷国力,却没有得到战力的增强的结果,这是其四,也正是由于兵无常将的缘故,士兵严重缺乏训练,还要三年一轮换防他地,这些兵员形成惯例,无克己守土之愿,每次换防都消耗打量粮饷,一旦用时却毫无战力可言,这是其五,还有就是无马,天下出产良马之地基本都被党项、女真、契丹族人所占,河套、热河、工蒙等地都为外族所占,国无战马,骑兵稀少,也严重影响军队战力,步军对外族起兵更是不占优势,而外族之兵多为骑兵,来去如风,我们大宋之军只能采取守势,尽丧兵势之主动,这才造成以前辽国想战则战的结果,此为其六,当然还有其它缘故,今天也就不多说了,以此几点,我说宋军战力堪忧难道还不够吗?”徐毅畅畅洒洒说出了他的“见解”。
听完徐毅所讲之后,这个赵公子顿时无语,呆坐在椅子上半晌没有说话,心中颇为不平静,徐毅所说简直如记记重锤落在他的心头,一席话更是说出了长久以来大宋兵制之中的诸多缺陷,让这个赵公子实在是已经无言可对,最后抱拳说到:“赵某受教了,徐公子所言如醍醐灌顶,让赵某深省,只是徐公子看出我大宋兵制中有如此之多的缺憾,可有什么对策良方加以改制吗?”
听他这么问,徐毅摇头到:“虽然徐某能看出这些弊端,但帝国制度岂是我这种山野村夫可能改动的吗?帝国就如同一辆巨车,绝不是什么人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其方向的,当初王大人即便是在圣上全力扶持下,最终变法还是失败,就可想而知变法之难了,以我这样的人,最多也只能说说罢了,此事不提也罢!”
众人当然知道他所说的王大人和变法的事情,徐毅所说的自然是几十年前神宗年间的王安石变法,赵公子听他提起王安石变法之后,立即问道:“原来徐公子对新法也有了解,可我却知道,王安石这个新法算不上什么好的变法,反倒是新法推出之后,闹得是天怒人怨,民怨沸腾、不得人心才是,可徐公子的说法却似乎很看好这个新法,难道如此招致天下反对的新法也能称为好的吗?赵某实在不敢苟同,还请徐公子赐教!”他把话题从兵制转到了新法上面。
徐毅思索了一下,收集了一下记忆中历史上对王安石的看法说到:“赐教万万是不敢当的,那徐某也就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好了,以徐某所见,王大人当年推出的变法初衷并无不对之处,而且新法处处为朝廷所想,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假如能上下一心,通令实行的话当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问题是好经却被和尚给念歪了,新法无论是出点还是可行性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是出在了推行方面,单以一个青苗法来说吧,王大人起初是想通过此法替农民作想,意在免除农民所受的高利贷盘剥,由官府向农民放贷,解决其青黄不接之时的用度,如果得到贯彻推行的话,与国与民都是好事,可错就错在了为了推行新法,王大人给各地官府下了指标,硬性规定必须放多少贷款,这样下来,层层摊派之后,层层加码,当贷款到了农民手中
第一百一十章 论辩(2)-->>(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