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均与梁启超志同道合,而且都是“宪友会”的会员。宪友会为梁所秘密发起,于宣统三年六月初六日在北京由孙洪伊、汤化龙、林长民等出面宣告成立。
在宪友会成立前后,各省热心人士与各省咨议局,推派代表到北京请愿了好几次,要求缩短“预备立宪”年限,提前在宣统五年召开“国会”,实现“责任内阁”。各省督抚在宣统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联名电请。三天以后,资政院全体议员,也作了同样的奏请。
摄政王载沣处于四面楚歌之下,无可奈何,只得于宣统二年十月初三日下诏,答应提前于宣统五年召开国会,同时又自动宣布立即成立“内阁”,却删去了“责任内阁”的“责任”二字。
这分明是曲解民意。内阁,清朝早就有了,而且有很多个同时存在:军机处是一个,大学士合起来也是一个,各部尚书合起来也是一个。甚至所谓“御前会议”,也何尝不是一个?有了这些“不负责任”的内阁,再加多一个或归并起来,均无意义。而载沣自作聪明,以为可以敷衍得了要求责任内阁的老百姓。
这时候,在孙中山直接与间接领导之下,革命运动再接再厉,已先后有陆皓东、郑士良、史坚如、马福益、吴樾、龚春台、余丑、邓子瑜、徐锡麟、王和顺、黄明堂、黄兴、熊成基、倪映典等率领同志在各地举义。而且,在宣统二年三月,黄复生与汪兆铭也深入北京,图刺载沣本人。尤其是在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有黄兴等一百多人在广州攻进总督衙门,震动了全国。至于,温生才在是年三月初十单独刺杀丁将军孚琦,还不过是一个插曲。载沣茫然于大势所趋,居然在四月间用了他的所谓内阁来“缓和空气”。这内阁以坏极了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以那桐与徐世昌为协理大臣,各部的尚书被改称大臣。在十个部的大臣之中,满人占了六个,蒙人占了一个,汉人仅有三个(外务部梁敦彦、学部唐景崇、邮传部盛宣怀)。
盛宣怀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罪,留待后人定谳。他在宣统三年,可说是汉人之中最不受汉人欢迎的一个,他提出“铁路国有”的口号,这口号成了大清皇朝的丧钟。
所谓铁路国有,便是由清廷向外国借洋债,来强迫收买老百姓的粤汉铁路与川汉铁路的股份。粤汉铁路与川汉铁路的筑路权,原已由清廷出卖给外国人,是老百姓用自己的钱赎回来的。现在,载沣听了盛宣怀的话,要用“国有”的美名,从老百摊手中重行夺去,“押”给外国人,让外国人又以“债主”的资格来加以控制。这怎能叫老百姓甘心?
于是,在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了“保路风潮”。股东、议员、学生以及一般人士,纷纷请愿、开会、组织团体,罢课、罢市。各地的“保路同志会”风起云涌。
载沣的应付办法是,用武力镇压。他任命在西康杀人甚多的赵尔丰为四川总督,又派端方领兵入川。赵尔丰拘捕丁四川保路会会长邓孝可、咨议局局长薄殿俊、股东代表颜楷等十几人,又开枪击杀请愿的群众四十人以上。
端方所领的兵.是从湖北调去的。其中有很多业已参加以孙中山为最高共同首领的几个革命团体。未被调走的部队,于蒋翊武、孙武、熊秉坤、方维、蔡济民等策划、发动之下,在八月十九的晚上举起了革命的义旗。他们攻进总督衙门,光复武汉三镇。其后,湖南、陕西、江西、云南、上海、浙江、贵州、苏州、广西、安徽、福建、广东、山东、四川等各省、各地相继响应。
到了阴历十月十二,南京也被徐绍桢所率领的“苏浙沪革命联军”攻下。
载沣在八月二十三日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又在九月初六日发表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湖北剿抚事宜,节制诸军”,袁均未就。但是,袁的旧部冯国璋却很卖力,先后在九月十三日与十月初七日从革命军手中夺去汉口、汉阳。
载沣也命令资政院于九月初一作第二度集会。资政院议决,弹劾盛宣怀。载沣照办,将盛宣怀免职。
九月初八,奉调由东三省入关、行抵滦州的第二十镇(师)统领张绍曾与某混成协(旅)统带蓝天蔚等,联名致电清廷,提出十二项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于本年内召集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宪法由国会起草,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认,(四)皇帝对“国内”用兵时须经国会通过,(五)每一年度之预算如未经国会议决,不得沿用上年度之预算。
这十二条要求,等于是哀的美敦书。载沣立刻屈服,于九月初九下诏改组内阁,授权资政院起草宪法信条。十一日,庆亲王奕劻的内阁解除职权;十二日,袁世凯受资政院“公推”为内阁总理大臣,载沣加以任命。十三日,资政院奏上宪法信条十九条,载沣加以公布。
“宪法信条”除了把张、蓝等人的十二条要求完全采入以外,又加进了“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等等。
袁世凯已于张、蓝“兵谏”以后的第三天,载沣下诏改组内阁以后的第二天,由河南彰德的寓所“南下视师”,抓住机会先就湖广总督兼钦差大臣之职,把兵权拿到手,逼得载沣非请他担任内阁总理不可。
九月二十三日,他带卫队进入北京,开始组阁活动。三天以后,载沣公布袁的阁员名单(其中张謇、梁启超未就):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
外务部大臣梁敦彦副大臣胡惟德
民政部大臣赵秉钧副大臣乌珍
度支部大臣严修副大臣陈锦涛
陆军部大臣王士珍副大臣田文烈
海军部大臣萨镇冰副大臣谭学衡
学部大臣唐景崇副大臣杨度
法部大臣沈家本副大臣梁启超(未就)
邮传部大臣唐绍仪副大臣梁如浩
农商部大臣张謇(未就)副大臣熙彦
理藩部大臣达寿副大臣荣勋
事先,袁世凯把载沣的弟弟载涛挤出“军咨处”(相当于参谋本部),代以荫昌。事后,又把另一位军咨大臣毓朗换了,代以自己的好友徐世昌。
载涛仍旧掌握着新编的“禁卫军”。袁世凯命令他开赴湖北打革命党,载涛怕死,辞职,袁世凯派冯国璋继任“禁卫军总统”。湖北的军事改由段祺瑞一人负责。
对于禁卫军的官兵,袁世凯仍不放心,下令调该军出北京城,在城外驻扎,准备开拔。他另编一支“拱卫军”,驻在城内保护“宫城”,把宫城之内的寡妇孤儿(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溥仪)握在掌心。
对于革命军,他决定议价讲和,拜托英国公使朱尔典训令驻汉口领事,出面劝冯国璋与黎元洪停战三天。黎元洪接受,于是从十月十二日起开始停战。三天期满,双方同意继续停战。此后,不再有战事,直至袁世凯达到目的,被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为临时大总统之时。
载沣感到无趣,于十月十六日自动向隆裕太后缴出“监国摄政王”的印,“退归藩邸”当一个“空头”的醇亲王。
袁世凯委派唐绍仪为议和代表到汉口英租界,找黎元洪的代表伍廷芳。这时候,伍廷芳在上海,替武昌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办外交,不能分身来汉。唐绍仪于是又到上海,于十月二十二日与伍廷芳举行第一次会议,交换了“证书”。十一月初一,举行第二次会议。伍廷芳提出,必须清廷先承认变更国体为共和,双方才能“开议”。
十一月初六,孙中山由国外回抵上海。初八,唐绍仪发一个电报给袁世凯,请袁世凯代奏隆裕皇太后与宣统皇帝说:民军以改建共和为目的,“若我不承认,即不允再行会议。”东南各省民情也是一致主张共和,无可阻止。民军最近制成了飞艇两艘!况且“孙文来沪,絜带巨资,并偕同泰西水陆军官数十员,声势愈大。”列强政府也都答应孙中山,不再借款给清廷。如果和议不成,“战端再启,度支竭蹶堪虞,生民之涂炭愈甚,列强之分割必成,宗社之存亡莫卜
第三十一章:前朝旧事中-->>(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