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七十九章 巡视制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城的男女老少,见过没见过那位陈御史的百姓们,在此后的人生中,在常与人言在与子孙言中,或许渐渐的陈乐天这个名字会被人记错记岔,但这份为民做主的磅礴气势,终将一直烙印在蜀地百姓心中。成为大宋的脊梁乃至天下的脊梁。

    每年七八两个月,御史大人常驻两个月,也就是说至少是两个月常驻在蜀地成都,另外还会有御史下到每个城的县衙去,专门开辟供百姓上告的府衙。除了成都的总理御史衙门比较大之外,其他城池里的,或者专门租用地方上的沿街铺子,或者在县衙里开辟一个,都可以。关键在于一定要让百姓能应有尽有的上告。

    如果有复杂的短期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御史就留驻下来,直到问题最终解决再回京。

    每年一次。是为总理御史巡视制度。

    对百姓们来说,其实最简单最大的变化就是要上告,不必再千里迢迢逐级上告了。省去了很多麻烦和中间可能会产生的很多危险。直接就把状子递到朝廷派下来的巡视御史手上。而巡视御史因为他的随机性,所以距离京城几千里之遥的蜀地官员根本就不可能提前把关节打通捋顺。

    这也就充分尽可能的保证了这个制度的活力,活水才能喝,死水有毒,同样的道理。

    大宋的百姓因为官府深谙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所以从上到下并不怎么禁言。而不禁百姓之口所形成的后果就是百姓们常常在一起讨论朝廷的政策。

    而蜀地这个崭新的巡视制度一出来,就成了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整个蜀地乃至整个大宋都在议论这个制度。

    上上下下大宋子民当然首先是肯定这个制度的。因为蜀地的吏治问题一直都是王朝的棘手问题。如今在不改变自治的前提下出来个巡视制度,正好对于解决百姓苦吏治久矣的痛点大有好处。

    甚至有很多地方的长官在自己的幕僚中,悄悄的感慨说,如果咱们这地方也能用这种法子,或许本官这一方长官也能轻松点。吏治问题何止蜀地啊...

    不过这也只能私底下想想,是万万不敢上书朝廷的。

    毕竟人家蜀地吏治难为是因为自治二字,其他地方不是自治,就是你长官的责任,地方长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总不能说,我管不了我这里的官吏,需要巡视制度来帮我,那岂不是承认自己无能嘛。

    蜀王承认自己无能是自保,其他地方长官要是说自己无能那就是降职处分的后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