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范围本来就小了很多,有疑问的基本上很快就全部放进了最小篮子里。而一个状子在剔除或不剔除篮子里待的时间越长,那么他继续待在里面的可能性就越大。
拿到手,打开状子,三句话一看,通顺不通顺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难分辨。
特别是通顺的句子,很快就可以放回不剔除篮子里,然后自己记录一下。
如此这般,陈乐天和十个御史大人每天天一亮就在总理衙门最大的屋子里的最大最长的桌子旁开始审阅,
这样一连搞了四天,终于全部分类完毕。
但这只是第一步。
对于最小篮子里那些有争议的状子,陈乐天又想出了个好法子。
数了一下,有争议的有四百多份。
陈乐天把这四百多份与大家一起又再次统计了一下。
具体的统计方法是这样的。
比如说一一零三号状词是争议状子,那么就让大家把自己的统计拿出来。看这个状子是有多少人认为要剔除,多少人认为不要剔除。
如果这个状词某一面的票数是压倒性的,比如说九个人认为应该剔除,一个人认为不应该剔除,那么这个状词就继续单独拎出来,作为等待下一步继续大家讨论决定的状子。
那么如果这个状词是反过来的,九个人认为不应该剔除,一个人认为应该剔除,那么就放到不剔除篮子里面,就认定他为不需剔除状子。
如果是四六开及以下比例的,那就把它认定为要继续讨论的。
如此又花了两天的时间,最后筛选下九十多份最有争议的状词。
这九十多份状词陈乐天等人用了一天的时间去一份份讨论到底该不该剔除。
因为之前花了大量的时间,以及众人交叉审阅,以及小心翼翼的排除。这一系列的法子,其实陈乐天贯彻的是从未知来信里学到的学识,那就是当在处理百姓告官府的状词时,我们的宗旨应该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是说,一开始接到告状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认为这件事有,然后去查。
这样对于百姓来说,就更加的公平。
第六百二十八章 分类完毕-->>(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