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37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纳在册教坊伎一万一千四百零九人。其中以宜春院的宫伎级别最高,因为她们常为皇帝表演,被称作“内人”。

    所谓上之所好,下之所趣。在李唐最高统治者的影响下,社会上奢靡成风。无论是官府迎来送往、宴宾典礼,还是官员们聚会吟诗、游山玩水,都少不了以伎乐助兴,于是官伎迅速崛起。

    故北宋张瑞义《贵耳集》说:“唐人尚文好狎”。官伎隶属于各级官府,又称“官使妇人”、“官使女子”等,至中唐时已普及到州、府、郡乃至县级衙门。

    崔颢《得体歌》诗序曰:“先是民间戏唱得体歌,及新潭成,陕且尉崔成甫乃翻此调为得宝歌,集两县官伎女子唱之。”

    官僚贵族们普遍蓄养家伎。

    朝廷还依据官员品级对蓄养家伎规模作过规定。中宗曾令:“三品已上,听有女乐一部;五品已上,女乐不过三人。”

    唐玄宗则下诏:“五品已上正员清官、诸道节度使及太守等。并听当家畜丝竹,以展欢娱。”如此荒唐之诏,便使官吏们可以堂而皇之地蓄伎玩乐。

    唐代的市伎十分发达,规模可观,如长安的平康坊,时有“风流薮泽”之艳称。

    从史料及唐诗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官吏、文人、学子大都不拘泥于礼法,经常出没于伎馆青

第837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