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85章 新帝国(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唐代的职官制度也生了变化。使职差遣”逐渐侵夺了原来职官的权力。新出现的一些使职使得原来的一套官僚体系生了紊乱。他们占据了中央与地方的大部分权力。当时的局面。正如李肇《唐国史补》所说的‘为使则重为官则轻”这个不规范的制度给帝国的行政机构运转带来了很大的弊端有些地方的行官方招牌猛男四菜一躺上传

    政体系因此瘫痪。比如说你是某县的县长本来权力应该是你行使的但是突然有一天。另外一个人来了拿着上级领导的旨意说是要代替你行使权力但是你的县长职务却也没有撤销。你和他相互扯皮这样自然会出问题。

    是数个甚至是十几个。例如有些比较富裕的县往往有多个权力相同的人。

    比如说省长派个人来省委书记随后也派个人来最后副书记什么的也插上一脚市委书记小市长什么的。也派人来凑热闹于是一个县往往有好几个权力相当的人大家互相斗法争权夺利。神仙斗法小鬼遭殃治内的百姓自然是苦不堪言。

    现代人觉得很荒唐但是在唐末却非常普遍结果导致原来的县长根本无法行使权利。这种制度给了高官收了贿赔的最好途径。只要有钱。随手给你一张纸条你就是一个县的高官了。至于这个县有多少高官那就难说了。穷的县可能只有几个。富的县可能有几个个。

    在宦官当道的时期安官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绕过正常的行政体系。给地方安插多余的官员。因为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正直文官的制止他们想要通过正常的途径安插官员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使职差遣”就成了最好的借口。尤其是涉及到有油水的地方更是泛滥成灾。

    这些官员不学无术荒淫好色。只知道拼命的为宦官拨刮钱财鱼肉百姓真的是一点正经事都不做。伟人曾经说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这句话在唐末要倒过来说:“做一件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坏事。”

    但是。不少的冗余官员的的确确就是一辈子都做坏事的所以黄巢起义才会入井喷一般席卷全国。

    因此新帝国先要规定的就是严禁这种现象的生。

    凡是没有列入正规编制的官员。一律清退绝不留情。

    事实上在鹰扬耸的辖区内。这种现象已经没有。

    那些只知道搜刮钱财的官员在鹰扬军到来的时候早就被愤怒的群众活生生的拉出来打死了。

    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几个系统。核心是三省六部。

    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同时把原尚书省诸鲁正式确定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小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长称尚书副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小员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秦汉以来封建国家中央官制不断变化的结果。其组织较完备分工较明确。是封建社会展至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这些一直沿续到清代基本上没有改变。但有一点与明清不同的唐代的尚书省有一个总机构名为“都省”都省之中以左右承及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分管吏、户、礼左三部兵小刑小工右三部。左右承处于行政监督地位而左右司则兼有总务管理的性质。

    新帝国依然采用类似的设置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变。

    事实上这套制度的运作方式是成熟而有效的是集中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小门下省小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长官为中书令小侍中。开元时皆为正三品(代宗时升为正二品)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都是帝国最有权力的中央机构。

    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执行。门下省如果对中书省所草拟的诏敕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凡中央各部、寺、监及地方各部门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认可以后方送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或草拟批答门下省如认为批答不妥。也可驳回修改口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挥的作用。他曾多次称中书门下为‘机要之司”他于贞观元年十二月对群臣说:

第585章 新帝国(1)-->>(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