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9章 大运河战略(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此,张铎还沉声说道:“非但江南,哪怕是淮南、山东一地,大人都可以水军为先导,步军随后跟进,横扫两岸。如今天下纷乱,势力割据,相互之间的道路大都受到破坏,6地运输之艰辛,比唐初尤甚,如果能借水军便利,则成本可以大大减低,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昔日江南一担粮6运到长安,至少需另外准备两担粮,如果利用水运,则一担粮有九成可以到达长安矣。”

    刘鼎狠狠的点点头。

    高人,果然是高人。

    什么是人才?

    这就是人才!

    周宝没有用好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太可惜了。

    如果周宝重用这个张铎地话,鹰扬军肯定要在润州城下大吃苦头。

    张铎地这个计划,可以称之为大运河战略,概括来讲,就是以鹰扬军水军为先导,控制运河两岸,然后再沿着运河渗透到内6。这个计划将鹰扬军水军的战斗力挥到最大,利用河水将鹰扬军地机动力挥到极致,极大的加快了鹰扬军的进军效率。现代社会,是铁路修到哪里。势力就扩展到哪里,在这个时代,在镇海,则是鹰扬军的水军通到哪里,鹰扬军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刘鼎原本还觉得鹰扬军区域逐渐扩大,新控制区基本都是6地。水军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在战争中能够挥地作用越来越小,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样的。只要换一个角度,鹰扬军水军同样可以大展拳脚。根据张铎的说法,哪怕是原本看起来被完全隔断的寿州,也可以从长江经大运河到楚州,然后顺着淮水逆流而上。

    淮水的岸边,至少有四座大城。从东到西分别是楚州、泗州、濠州、寿州,这些城市都完全处于鹰扬军水军的攻击之下。如果从淮水上溯,甚至可以从颖水逆流而上。直接攻打淮西军地核心腹地颖州。而只要整修通畅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运河,鹰扬军水军就可以直接进入黄河,攻击黄河两岸的区域。任凭李克用麾下的突厥骑兵如何嚣张,只要被鹰扬军水军拦截,在大江之上,他们至于送死的份。只要想一想鹰扬军控制黄河两岸的光辉前景,都是令人兴奋的。

    刘鼎不敢说鹰扬军是最强大的,但是他敢说,鹰扬军水军绝对是最强大的。最专业地,有他这个来自二十世纪的穿越者,鹰扬军水军永远都可以保持绝对的优势!这一点,是他地对手永远都追赶不上的!

    没错!

    大运河战略!

    当然,大运河战略的前途是诱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整修运河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不要说长江到黄河之间这么长一段,单单是润州到杭州这么一小段。都足够鹰扬军头痛了。如果刘鼎真的要整修这一段运河,至少要将周宝地窖里面的藏宝掏出来八成以上,说不定还得全部砸下去。同时,整修运河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镇海地区地壮丁,至少要被抽调三分之一。在战乱时期,壮丁乃是各个势力最宝贵的财产,不将他们纳入军队里面,反而是用来整修运河。对于一般人来说。绝对会以为这家伙是疯子。

    尽管刘鼎的历史知识比较缺乏,但是他也是知道整修运河是盛世国泰民安的时候才能做的。如果在力有不逮的情况下,强行修治运河,只会适得其反,引来难以想象的后果。隋炀帝就是因为修建运河而灭亡的,唐朝的人对此可是铭记在心,玄宗时代要整修黄河,还有大臣以头抢地反对地,说只要河工一开,天下必乱,可见教训只深刻。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历朝历代,整修运河都是国家的事情,而且是国家最强盛的时候才能做的,绝对不是某个地方势力可以做到的,甚至,即使是盛唐时代,修治运河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玄宗时代整修大运河其实并不彻底,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大运河就基本荒废了,可见破坏总要比建设快得多。

    另外,整修运河也需要专门的人才,毕竟,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全面的统筹,全面地规划,还需要专门地技术。征集民夫相对比较容易,可是如何合理的利用民夫,如何修建各种运河设施,尤其是修建高低不平地水闸,绝对是极高难度的挑战性工作,在没有水泥的年代,修建水下建筑,简直是就是用血和汗,甚至是民夫的生命堆砌而成的。当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据说死亡的民夫至少在十万以上,玄宗时代整修运河,死亡的民夫也有数千人。

    水泥,水泥……想到水泥,刘鼎就黯然不语。朱冉淼无疑是非常努力的,没日没夜的进行着相关的研究,现在整个檀木乡和桂花湾的人都投入到了水泥的研究当中,可是,他还是没有找到打开这道神奇大门的钥匙。当然,刘鼎也有责任批评自己,要是自己前世好好的了解一下有关水泥的生产知识,直接给朱冉淼指明配方,就不用现在这样半吊子了。可是,话说回来,谁想到突然间自己会回到唐末呢?

    艾飞雨和李怡禾都沉默不语,飞的思索着整修大运河的利弊。

    其实,张铎还有个问题没有提出来,那就是鹰扬军整修了运河以后,可不要白白的便宜了他人。这才是最关键的。如果辛辛苦苦将运河整修好了,南北通畅,最后却让敌人的战船攻击前进,将鹰扬军自己打个措手不及,那就是笑话了。除了防止偷鸡不着蚀把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防止敌人对运河的破坏。谁都知道。破坏总要比建设快,董昌、丁从实都不是笨蛋,他们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地,只要鹰扬军一开河工,他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其中的危险。

    而且,整修运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耗费的时间很长,鹰扬军是否有这个耐心等待,现在还真是个未知数。就算鹰扬军从现在开始。就立刻着手,起码也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基本整修完毕。这还是在局势比较稳定的前提下。如果战乱频繁,你争我夺,大运河两岸经常展开拉锯战,那拖延地时间就不用说了。一旦河工开始,鹰扬军必须保证稳定的环境,持续的财政投入,否则半途而废,除了白白的扔掉无数的金钱之外,没有丝毫的好处。

    因此。此事必须慎重,慎重,再慎重。

    刘鼎用一句话总结了修治大运河的方略: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斗争是艰苦地。

    征途是漫长的。

    鹰扬军有必要,有信心,有魄力进行这样的事情。

    但是,前提是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效率,讲究配合。

    鹰扬军每修一段运河,鹰扬军水军就必须向前突一寸。鹰扬军地控制区域也必须向周围扩展一寸,鹰扬军所获得利益也必须增加一寸。这当然不是容易的事情,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现在天下大乱,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生,鹰扬军如何保证持续数年的财政投资不被挪用?恐怕刘鼎对此都没有信心。尽管每个人都觉得张铎的建议是好建议,可是真正执行起来,实在是难度太大了,其中的风险也不好把握。说得不好听。这其中的确有点玩火的味道。

    刘鼎忽然说道:“张大人。附近有什么好玩的?”

    张铎说道:“不知道大人喜欢什么地方呢?”

    刘鼎说道:“历史古迹吧!”

    张铎说道:“既然如此,属下就带大人到神亭去走走吧。那里有孙策和太史慈交战地旧址。”

    刘鼎悠然神往,欣然说道:“好!”

    第二天,秋高气爽,一行人很快到了神亭。根据典籍记载,是三国时期太史慈和孙策交战的地方。在艾飞雨和李怡禾等人的强烈建议下,刘鼎逐渐放弃了《三国演义》中的戏说故事,开始关注真实的历史事件,以便从中现更多的历史规律。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在孙策平江东之战中,折冲校尉孙策夺取扬州刺史刘繇根据地曲阿,双方生激战,太史慈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开始登台。

    兴平元年,刘繇受命为扬州刺史,因右将军袁术占据州治寿春,遂渡江治曲阿,出兵击败孙策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及孙策从兄丹阳都尉孙贲,二人退至历阳。刘繇命部将樊能等屯横江,张英屯当利,以防袁术军。孙策投寄袁术篱下,屡立战功,却不受重用。是年,原孙坚部将朱治建议孙策脱离袁术,返回江东故乡,创建基业。

    此时,袁术派吴景、惠衢率军攻张英等未克,孙策遂趁机要求助吴景平定江东。袁术许之,向朝廷请封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率步兵千余人、骑兵数十人,由寿春南下,沿途招兵买马,进抵历阳时,部队已增至五、六干人。孙策好友周瑜在其从父丹阳太守周尚支持下,率军及携带大批粮秣来历阳

第289章 大运河战略(1)-->>(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