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翰香(1918—2005)江苏省太仓人。中医内科名老中医、教授。1932—1937年师从常熟、太仓地区名医马云宾学中医。1937—1951年在太仓、上海宝山罗店自设诊所开业行医。1952年1月至1952年7月任上海宝山联合诊所副主任。1952—1957年新中国建设需要大批医务工作者,作为调干生进入医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分配到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中医内科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曾任中医血液病研究室主任、中医内科急诊研究室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是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及疗效标准起草人之一。他在60年代首创的“健脾温肾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的中药砷剂类治疗血液肿瘤,为中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奠定了理论基础,得到了国内有关专家的肯定,使中医治疗血液病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又运用医结合方疗多种血液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他在担任血液病研究室主任、急诊研究室顾问期间,重视对各级医师的培养,参与中医内科高师班、西医学习中医班等课程的教学。在八十高龄时毅然承担起每周一次的“老中医”,并毫无保留地传授毕生的宝贵经验给学生。晚年悉心整理六十余年行医积累的数千份病案,集其精要数百例付梓,以示后人。
白血病临床表现症状复杂,病情变化多端,如血象的变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且病情恶化,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不断摸索本病发生、变化的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兹就临床实践,谈几个问题:
1.治疗的主导思想:白血病的基本病因是肾虚,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因此,病程中必须密切关注正气复原和巩固,积极战胜病邪,于病变过程中辨识斗争所反映的虚实征象,把扶正作为主要治疗原则,是治疗白血病不可忽视的。
2.舌脉与白血病的关系:本病的舌质多淡,类似一般阳虚,其实多为血虚,如血象好转,舌质即由淡转红。因此,从舌质之变化亦可推测红细胞、血色素之变化。
白血病脉象以脉证相符为顺证,脉证不符为逆证。白血病多属虚证,应见虚脉,若反见实脉则为病情恶化或即将恶化之先兆。临床上见弦、数、之脉,病多主凶;见沉、细、涩、微之脉,病情发展缓慢,有条件争取,预后较好;如在病程中阳脉突然平静,则预示病情有缓和之机。
3.
第1498章 沉疴需要猛药-->>(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