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了解过赵兴东的底细,也向另外两人说过,大家对赵兴东小小年纪,还是个农村出来的孤儿,能跟县里这么多单位有关系,都很好奇,言语中带了不少询问。赵兴东对这类事情是守口如瓶,倒不是怕人家敲走自己的关系,而是怕给林强两口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他只是含混交代了一下。这种谨慎的态度,反让三位村干部觉得他高深莫测起来,谁都不敢因为他年轻,生出怠慢之心。
说了会儿话,就提到这次的价钱,因为贾柳沟规定,买一千斤以上的油才o.5元一斤,而八百斤应按o.55元一斤算,这里外里差了4o元,可不算小数。赵兴东自然想少买,价钱还想低,这也是刚才看大衣柜时,坚持多给1o元钱的目的之一,试图让得了好处的贾柳沟此时让步。农民们厚道,柳万财还真因为刚才那1o元,现在不好意思同赵兴东讲价钱。张志邦并不知道刚才1o元钱的事情,他见柳万财不做声,有点奇怪,因为通常讨价还价的事情,都是由这位生产队长干的,最后拍板是看支书贾有林的,他这个外姓村委员不过是个具体执行人罢了,但见柳万财不言语,总不能把拍板的贾有林支到最前面吧,张志邦只好开口道:“兴东,咱村规矩严,啥事都不好有例外,哪怕买999斤油,也得按o.55元一斤算钱,你要想按o.5元一斤算,这还真让我们几个为难。”
赵兴东很沉着,不慌不忙的说道:“张叔,上次买油我只需要12oo斤,可为了解决村里的困难,我愣愣多买了4oo斤,现在还一滴都没卖出去,把钱都压成死钱了。这次我买8oo斤,就比1ooo斤的标准少了2oo斤,村里照顾我一下算,为啥不行呢?我两次总共买了24oo斤,平均一下,每次也12oo斤,比咱村1ooo斤的标准还高啊,村里就不能灵活一下吗?”
这话说的有礼有节,让张志邦一时语塞,他扭头看了看两位当家人,显然是寻求支持。贾有林见柳万财迟迟不开口,也很纳闷,心说你这个财迷,今天咋转性了?但张志邦被问住了,自己要是也不说话,那还不被这个年轻后生小瞧了贾柳沟没人。贾有林只好张口道:“兴东,村里原来的规矩你也知道,这油原来最低就是o.55元一斤,因为我们都没有想到有人能买千斤以上,就是因为你上次买的多,我们才改了规矩,降到o.5元,可以讲这是专门为你定的价,有鼓励你多买的意思,而且村里又重新把这价钱定成了规矩。要是这次你买不够1ooo斤,却按o.5元一斤算钱,就等于我们为你又改了一次规矩,这接二连三为你改规矩,我这村支书不好给社员们交代啊。要不你再努个劲,多买2oo斤,凑个1ooo斤算了,你看咋样?”
贾有林话一说完,张志邦、赵兴东、柳万财三人都觉得这番话入情入理,不由不佩服一把手就是一把手,这话说的是**后面挂电壶――有一定的水平啊。(电壶就是暖水瓶)
不过一切都在赵兴东的算计当中,他假装低头沉思,良久才猛的抬起头,像下了决心一样,毅然说道:“有林叔,你话了,我不听那就是不懂尊卑、不知大小了,好,就买1ooo斤。”说完又一叹气,有点痛心的说道:“哎……上次多进了4oo斤,这次多进2oo斤,这靠我一天几斤几斤的零卖,不知道要卖多长时间啊!”
村委会三位领导见赵兴东愿意买1ooo斤,都长出一口气,因为随便更改村里的规矩,是贾有林最不能接受的事情,要是朝令夕改,那贾柳沟就不是贾柳沟了。有时明知道错了,但为了维护村委会威信,都必须坚决执行,这就是执法如山的贾柳沟的现实。
油的价钱说定,万财媳妇也把饭弄好了,先炒了两个菜还有一盘鸡蛋,让几个男人先喝着,面也擀好了,随时伺候着下。毕竟是开了磨坊,贾柳沟人吃油要比别的村用筷子沾油强多了,又加上是招待贵客,每盘菜的油腥都不
第七十六章 占了便宜-->>(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