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你还有什么事吗。”那人道:“将军俺想留下来,做你的兵。”
这时一个将领站出来说道:“将军,此人是关押着的唯一一个带着手镣和脚镣的人。”洪越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做我的兵。”那人说道:“俺叫牛迈,我要报仇,俺的娘被他们杀了。”说着他声泪全下。
洪越感同身受的说道:“你可以留下了。”又对着身边的将领说道:“你给他找套武器装备。”那将领说道:“将军我们没有多余的兵甲,只有从战死的战士身上取下来。”
洪越想了想说道:“带他去取死去战士的兵甲吧,让他们的勇气于精神传承下去吧。”将士们听了摸了摸自己的兵甲眼中更加坚定了,村民们听了又有三人留下了,他们取下已故战士的兵甲并亲手安葬了他们。
洪越就这样横扫了整个小股鲜卑军队,使鲜卑不得不收缩起来,加起来还有两万余人,洪越也为此懊恼不已。他的部队的将士也死了又有人加入,整个军队的士气也越打越高。
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计算。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乃将军或是校尉。校尉到底统领多少个部并无常制,就明确的定义而言,校尉其实只统领一部四百人,《汉书卫青传》颜师古注:「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补《后汉书百官志》里各种校尉底下往往只编制一个军司马,其义即在此。每部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但有的部地位较高,其长官乃校尉与军司马各一人,如大将军营下五部,地位较一般的部高,所以大将军五部每部长官均是校尉。校尉比两千石,军司马比千石,校尉官职较军司马为高,所以一营之中虽然校尉直辖者只有一部,但其他各部的长官军司马职位均在校尉之下,故亦听从校尉的指挥,因此我们看两《汉书》与《三国志》一个校尉出征,往往带领数千人而非只有四百人就是这个道理。而当时完整编制的一营大致有甲丁庚癸十曲五部两千人,因此通常一个校尉所统帅的部队为两千人上下。这一营即为战术上的主力部队。而在战场上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局,有时候要独立编制主力以外的机动调度部队,别部司马即为这种非主力部队的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