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倒是首绝好的清新之作。不过,我还是想听你的豪迈之作。
既然如此,拿笔来。一首《破阵子》一挥而就。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
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
寿君双玉瓯。
今日在朝,牛刀可曾试试?
局势如此,有牛刀也未必有多大作用,务观兄,晚矣。
时至仲夏,辛弃疾病情越发严重,急需回乡疗养。参政刘璘前来看望:辛待制,回去也好,有子女陪伴,看青田园风光,听听溪流竹涛,就会好起来的。
多谢刘参政。但愿能活着回来。
会的,大宋还需要你这样的干臣。受韩平章大人之托,想听听你对北伐的看法,务请稼轩直言。
辛弃疾想了一会,缓慢地说:
兴兵北伐,恢复中原,本身没有错,泱泱大国,炎黄子孙,应时刻不忘亡国之痛,失地之殇。只是可惜时机不对,准备不充分。这个准备不充分,不仅是指粮草和装备方面,更主要在官兵。思想上的,素质上的。思想上的,是指北伐的官兵没有做到同仇敌恺。就是说没有真正从心理上去恨金邦,没有那种迫切地收回故土的强烈愿望,上战场你不恨对手,没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思想,你怎么会不顾生死猛打猛冲。如今在战场上的这些官兵就是这样,他们在心里总是这样想,以往互不干扰共享太平不是很好吗,好端端地打什么仗,收回了故土与我有什么关系?有了这种思想,你想想,这个仗还怎么打?我方气盛、占据上风,还能往前冲,遇到强敌,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自然就会惊慌失措,进而抱头鼠窜,保自己的命要紧。
你说得对,但是殊不知,在战场上要想保命就得拚命,不怕死方能不死,怕死逃命往往输得更惨死得更快。刘璘附和道。
参政说得对,就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有两条。这第一条,帐应该算在秦桧这个老贼身上,畏金如虎,保命第一,倡导和议,反对主战。自绍兴以来,朝廷上主和是主流,主战是少数,还会受到打击和迫害。岳鄂王含冤致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来主战者就是爱国爱君的,打仗还有危险,稍有不慎,轻者伤及自身,重者兵败丢失城池,朝廷再不支持,谁愿意去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说,今日出现的这些情况,是我朝南渡以来,主和思想导致的必然结果。由于朝廷一向主和,以向金贼贡纳巨额币绢来苟且偷安,导致重文轻武,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城池毁坏,兵政不修,这种情况,怎能取胜于敌?
你看看,我们用的是什么兵,有流氓无赖,有乞讨流民,还有罪犯,都是些生活在底层的劣质人群,当兵还是终身制,以此为职业,拿晌银混饭吃,没有自豪感,不受社会尊重,他凭什么为你去
第二百五十章 辛弃疾的最后一计-->>(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