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七 十 六 章 五 世 建 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草了无痕。看到这个曾经落迫的穷书生,不由想起自己的往事。

    十八岁那年,父亲韩诚见他读书无望,便替他向朝廷求了恩荫。他踏入官场的第一站,是广东佛山府的南海县尉,妈妈舍不得他去那么远,专门去宫里找太后姐姐,却被大姨妈吴皇后给顶了回来。受家庭熏陶,他尽管年纪轻轻,却并不怯场,说话言简意赅,办事雷厉风行,很快得到知县的亲睐。不到三年,又调到平江府任观察使判官,协助知府处理军政事务,也干得有板有眼。

    后来,回京进入阁门司。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多年,起初任阁门祗侯,后来又任宣赞舍人,带御器械,后来是知阁门事。

    这阁门司职掌朝会、游幸、宴享等事务,虽然可以交通内廷,深入后宫,便于接近皇帝,但与六部相比,没有什么政务可以处理,所以即便地位亲贵,也为不少外臣所不屑。在他们看来,即便是知阁门事是阁门司之长,也只是处理皇家礼仪的高级服务员而已。

    坐在宽敞高大的司徒府,韩侂胄油然而生自豪感,状元及第、官居首相的赵汝愚,博学鸿儒、一呼百应的朱熹,不是很牛吗,如今在哪里,还不是死的死,亡的亡,叱咤风云的还要看我韩侂胄,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虽说是个散官,却恩同执政,品级俸禄高于首相,即便没有实际差遣,由于皇上信任,行动空间相当大,也就是说,他可以什么都管,又可以什么都不管,出了问题,还不用负任何责任。

    还有,韩同卿已封为节度使,若是祖父、父亲能算得上节度使的话,从韩琦算起,也可以说是连续五代成为节度使。这在本朝也无人能及。

    正当韩侂胄心驰神往之时,左相经煜堂、右相陈启达向他报告一个问题:

    一个月前,江西、福建两个邻近的县,都向朝廷打来报告。要求疏通玉龙江,并建造一座桥梁。这玉龙江发源于江西东山县云峰山,向南流入福建北岭县,经闽中,至泉州入海。这两年,因东山县南端,北岭县北端河道淤塞,水流不畅,导致东山、北岭屡次遭水涝之灾。工部接到这两个县的报告后,立即上报宰相部堂,部堂经商议,禀报皇上,决定疏河建桥。工部派人安排施工,可是问题出来了,三司说现在拿不出钱来。两位丞相去找

第 七 十 六 章 五 世 建 节-->>(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