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一章 圣 人 遭 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成的举个证据来反驳,这就是论救,同意的,也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又叫附议。

    折子公布后的两个多月来,附议的越来越多,而论救的却寥寥无几。

    首先,出来附议的是刘璘,他证明朱熹确为贪财好利之人。以自己为例,列举了书院学徒交纳的费用数目,还证明当年他弹劾唐仲友,并非出于道义,而是收受到唐仲友有怨恨之人的贿赂。

    接着,福建一官员附议,证明朱熹收纳尼姑作妾确有其事。

    而后,言官刘建秀、李石章等官员相继附议。

    出札论救的只有蔡纪同。此人是朱熹最得意的门徒,跟随朱熹近四十年,帮助处理书院的诸多杂务。属于朱熹家人,缺乏说服力。

    年近古稀的朱熹亲身感受到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的滋味,一时间五味杂陈。让几个跟随多年的学生各奔前程,并不再去书院讲学。建阳书院顿时一扫而空,没有了往日的喧闹,留下的只有寂寞和愁怅。

    圣人毕竟不同于凡人,数十年来,在热心教育、勤于治学的同时,致力于自身修养的完善。对于当前面临的弹劾,一般人可能出现两个反映:一是自辩,自己为自己洗刷罪名,另一个是沉默,不理他,别人爱怎么说则怎么说,我仍然走我的路。

    他却不。这奏折,对他来说好似一个警钟,让他停下脚步,从多年的自我沉醉中清醒过来,再一次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言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人不是神,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也会有缺陷或不足,如同一件华丽的袍子,时间长了,里面也会有虱子、跳蚤。

    就说第一条,朱熹承认,母亲活着的时候,的确让她吃过陈米,当然也吃新的建宁米,虽然不是有意为之,但至少不是最大限度地让母亲吃新米。

    再说第二条,屡次辞召不仕。倒是事实,没有夸张。朱熹至今为官已四十年,除了起初十来年,能及时听从朝廷召唤和调遣外,其余几乎每召每辞,有时皇帝召对,也找理由推辞,一辞再辞,实在辞不掉,只得走马上任,服从安排。究其原因,是他看不惯官场,不想在混浊的官场中混日子。

    你看,当今的官场中,许多人不读圣贤之书,不学无术,满足于迎来送往,饮酒作乐,醉生梦死,如同行尸走肉;追逐个人名利时,勾心斗角,如狼似虎;有几个人思考人生,又有多少人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振兴崛起作过努力,哪怕只是理论上的。

    不是他朱熹不融于官场,而是他觉得在官场中,放不开手脚,与其如此,不如多花些时间,将自己思考、研究的所得传授给学

第七十一章 圣 人 遭 劾-->>(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