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一章 六君子联名抗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少数被认为罪情严重的官员。

    在京的其他官员看明白了,韩侂胄的能耐很大,几乎没费什么力气,撵走了首相留正,然后又让当朝大儒朱熹灰头土脸,文武全才的赵汝愚也被搞得狼狈不堪,更重要的是谁救谁倒霉,谁反对他谁没有好下场。于是乎,即使对其做法有所不满,但也没必要拿鸡蛋往石头上碰,索性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吕祖俭因上书获罪,中书舍人邓泽、工部侍郎楼钥共同为之求情:吕祖俭乃名门之后,是吕祖谦的堂弟。吕家到他这一辈,人丁不旺,且身体不好。

    皇上阅后,顿生怜悯之心,在奏书上画上个“准”字。

    右丞相杨文端等人商议,改送江西高安编管。韶州,即是如今的广东韶关一带,当时可是个蛮荒之地,炎热潮湿,多瘴气。而高安呢,路途近,且在江西路首府隆兴府不远。

    谁曾想,五年后,吕祖俭竟死于此地。这是后话。

    韩侂胄对此不由得洋洋得意。

    他没有想到,除了在京和地方上的官员外,还有一支政治力量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太学生。

    赵汝愚被谪、多位官员追官落职,在京都太学府引起了强烈反映,心怀正直的读书人,纷纷为赵汝愚鸣不平。

    福建人杨宏中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血气方刚,正义感暴棚。当年赵汝愚在福建任职时克勤克俭,为民众做了一些好事,博得良好的口碑。如今听说这位状元出身的宰相被一个文墨不通的外戚所陷害,不由得义愤填膺,决定代表太学生上疏。

    但是他一个人代表不了,必须找人联名。找要好的同乡张道、林仲麟,两人没犹豫,同意加入,三人再分头鼓动,整个国子监,福建人的太学生不到四十人,同意联名上书的也就六个人,其他三人叫徐范、蒋傅、周端朝。

    能在国子监读书的都是各地青年学子的佼佼者,个个都绝顶聪明。谁都知道,已有十数位朝廷高官为救赵汝愚而受贬,如今朝野上下,已是一片静寂,说好听的,是敢怒不敢言。换句话说,此事是皇帝决定的,连众多高官们都办不了的事,一介书生能奈几何?这时候再去上疏,岂不是自寻死路?

    杨宏中召集另外五人商议,将话挑明:

    各位兄弟,此次联名上书,无异于火中取栗,自是凶多吉少,这一点务必要搞清楚。可能会遭受种种迫害,轻则流放编管,重则

第六十一章 六君子联名抗辩-->>(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