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六章 傀 儡 戏 效 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直舍人院的秀才们草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以行使封驳权,因为中书舍人、知制诰往往兼有监察权,敕令拟好后,宰相签署,皇帝加章玉玺,便可施行。

    御笔,也称内批,是皇帝处理朝政时的专属指令。它不经政事堂拟议,绕过封驳程序,避开言官论谏,直接由大内发布至某个衙门,独行其事,是皇帝避开政府的一种专制手段。

    黄文叔接到皇上的御笔后,将拟好而未及发出的奏折撕毁,又上一折。这一次,他把矛头直接对准了皇上赵扩。他说,韩侂胄假御笔而逐辅臣的做法,与当年蔡京擅权如出一辙,久必生乱;而御笔这东西,皇帝应该少用,甚至不用,因为它不符合太祖君臣共治天下的制度,一个英明的君主应该充分信任政府,进而取缔御笔。

    朱熹罢职的御笔传开后,舆论大哗,朝野震动。道学,在当时是显学,是学术界的一大主流,虽未成为官学,但受众众多,朱熹的门徒、崇拜者遍布朝野上下,罢免他,完全是在捅马蜂窝。

    先是中书省官员上阵,徐平阳、陈君良上折挽留;给事中邓泽动用封驳权阻止;再是吏部侍郎孙逢吉、工部郎中刘光祖、御史吴猎纷纷递上奏折,说明朱熹是大儒贤臣,不能罢免,皇上应收回成命。

    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杨士元刚到京,任职登闻鼓院只两天,立即上书劝止:“陛下上任之初,尚在国丧期间,不经中书,数出御批。前些天,罢免宰相留正,不按正常流程;贬放谏官黄文叔,不走正常渠道;撤换近臣朱熹,没有合法的理由。自古以来,从未听说帝王舍弃宰相、谏官、讲官,却能自己将国家治理好的。祈望立即召回朱熹,毋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朱熹一去,朝中正直的官员谁不想走?正人君子都去了,那国家靠谁来管理,又如何正常运行?”

    首相赵汝愚最先得到御批,他没有按程序办,而是心急火燎,去论救:劝皇上收回成命。

    在皇上面前,赵汝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了朱熹一大堆好处,赵扩淡淡地说:让朱熹出朝,是为他考虑,六十多岁了,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一个多时辰,朕于心不忍,再说天也冷了,他脚也不好。

    然后始终板着脸,听任赵汝愚唾沫星子横飞。快一个时辰了,赵汝愚还在说,皇上烦了,脸一冷:

    赵丞相,你什么意思,想不行君命?

    赵汝愚无语,只得离开。

    朝廷官员的折子如雪片飞来,民间抗议的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朝野上下沸沸扬扬,对罢免朱熹的决定不满。

    处于风口浪尖上的韩侂胄不仅没

第五十六章 傀 儡 戏 效 应-->>(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