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卿、邹斌、詹仪之等百余人众闻讯后纷至沓来。
朱陆理学思想之间的矛盾是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展开的,而焦点集中在是否以心为宇宙本体。
陆九渊认为,心与理为一,心为宇宙本体,以心统贯主体与客体。
朱熹认为,心与理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即事穷理,是通过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的积累,最终达到豁然贯通,掌握天理。
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会上,朱陆双方各持已见,并赋诗明志。
首先,陆九渊之兄陆九龄将自己的诗作《鹅湖示同志》进行诵读。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蓁塞,着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陆九渊指出,人从孩提之时,就具有良善之本心。人都应发明本心,尊我德性,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如果忽视这个基础,而把精力放在古人的传注之学上,就会荆棘丛生、阻塞正道:刻意追求精微反转被隐没,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虽然朱熹和陆氏均反对汉唐传注之学,而提倡义理,但朱熹对陆氏的心学倾向表示反对。
所以当陆九龄此诗只读到第四句时,朱熹就对吕祖谦说:子寿(陆九龄)早已上了子静(陆九渊)船了。
接着,朱熹就和陆九龄展开辩论。
但陆九渊却插话说:“途中某和家兄得此诗”。于是陆九渊就把自己和陆九龄的诗读了出来: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陆氏兄弟的
第五十一章 鹅 湖 论 辩-->>(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