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一章 祖 先 的 功 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他也后悔,也怨自己。为何当初不好好读书?倘若他不是这样,也是科举出身,别人还敢瞧不起?一个没有科举出身的人,在官场上打拼,困难重重。

    以前还不觉得,总以为年纪还小,日子还长着呢。现在感到了紧迫,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大的功劳,如果都不能上位,那还有希望吗?屈指一数,已经四十二岁了,不,四十三了,还有多少时光等得起?

    百无聊奈之中,他又打开《安阳集》,看看太爷爷在这个年纪做些什么。

    韩侂胄的曾祖韩琦,生于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自幼端重寡言,学问过人,有大志气。二十岁时,进士及第,名列榜眼,景祐三年(1036年)为右司谏。在京任谏官期间,以敢于犯颜直谏、刚正无私闻名。针对当时政府救灾无力,连连上疏,直指宰辅,不久,王随、张尧佐等四名宰执同日罢职。一时间,韩琦名震京华。

    宝元二年(1039年),四川发生旱灾,饥民大增。韩琦被任命为监、利路体量安抚使。到四川后,首先减免赋税,开仓放粮,在各地添加施粥供应点,帮助200万灾民渡过了难关。

    第二年,又调任陕西,与范仲淹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心协力,共守西陲,一守就是五年,名重夷夏,朝廷倚为长城。边塞上传播着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36岁时,韩琦奉调回京,任枢密院副使,当时国子监直讲石介听说,韩琦、范仲淹一同来朝任职,特意写首《庆历圣德诗》赞扬韩、范二人。

    一年多以后,因事得罪宰相,降官出朝,之后十年间,韩琦一直在西北领兵戍边。

    至和二年(1055年),韩琦以疾自请,改知相州。其间,在州衙后园,建造昼锦堂。

    第二年,韩琦入京为三司使,一月后迁为枢密院使,不久,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成为首相。这一年他才50岁。三年后,加官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仪国公。

    仁宗皇帝虽有三子,却先后夭亡。经韩琦等劝说,仁宗立堂兄之子赵曙为皇太子,半年后,仁宗驾崩,

第四十一章 祖 先 的 功 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