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也全部被拉来帮忙。
而相对来说,扩建的难民住所选址就容易多了。
野狐岭下是村东北处一个废弃的采石场,而新建民居就修在旁边的开阔地上。这里两旁群山遮蔽、地势险要,中间谷底却是地势开阔;和灵水岩军营一样,除非空中侦察,否则很难想象在这群山之中竟还藏有这样的洞天。
经过论证后,几座新工厂也将修建在附近,同时还将在周围开辟一些新的山田,以提高前塘村的整体耕作面积。
新建村区与旧区隔河相望,中间只有一条小路连通,勉强可容一辆卡车通过,而步行的话来回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不过,当年采石场为了便于重型机器设备与石块的进出,还专门修有一条小铁轨,如今也正好可以利用,只要稍加整修后就可以用带轮轨的平板车来回运东西了,效率倒是提高不少。
虽然新居建造规模浩大、环境艰难,但胜在人力还算充足。而那些难民中又几乎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干过建筑的不少,懂电工、通信、修理的也有很多。
在懂行人的带领下,整个建设过程还算顺利,基本没什么大的波折。而大家伙儿也知道这次是为自己盖楼修路,所以更加卖力。
整个村子干得热火朝天,效率也高。才一个多月,远远望去,一个更大的“前塘村”已是初具规模。
但是,物资缺乏的问题也开始变得日益严重起来。
本来,除了军用物资、日常消耗品和粮食外,部队以往外出任务回来,都会带回大批建筑材料和一些有用的机器设备,其中甚至包括一整套火力电机组。
因为赵长海的原则就是:不管你懂不懂,只要是好东西,就往家里拿!
结果,日积月累的竟在村后空地堆起极为庞大的一堆。
这些东西不用的话,时间一长自然就会浪费。
于是在庞世辉、刘文轩等人的鼓动下,村里开始新建一些军事设施与民用单位,而这些物资也不断投入到村子的新建过程中。
开始只是用于外围围墙、工事的建造,后来全面的新建工程铺开后,又增加了大量民舍、军营、战备工事,再后来就是医院、学校、工厂……
这些无一不需要海量的水泥、石子、黄沙、石灰、砖块等材料;而因为缺少钢筋等材料,所有的新建筑物也都没有过三层。
与之配套的,一条条电话线路、输电线路、输水管道也开始全面铺设……
渐渐的,人们现往日多到烦人的那堆水泥砖块,居然不够用了。
于是,部队再次出击,四处收刮。
目标就是那些已经废弃、却没有被污染的大小城镇;而要收集的物资也更加有针对性。
有好机器就搬;看见电线电话线就卷;管道不够就挖;砖块不够就拆;水泥石灰不够就找,不行就土法造,再不行就多砍些树,多造一些砖木结构的建筑……
反正总有办法,反正一切为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