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钩号把集装箱送到天河号,天河号接收之后先把集装箱暂时安置在空间站外,按顺序取用集装箱,取出里面的藤蔓进行初步处理,去掉外皮、不必要的组织以及多余的水分,只留下大把大把的碳纳米纤维。
天河号上条件有限,只能处理到这一步,处理完之后还得重新装箱运回北月洲,把整束的碳纳米纤维打散,将纳米级的碳纳米管抽取出来,重新编织成合用的碳纳米纤维缆索。
这个过程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为了分散纤维束,北都和华盛顿携手合作,制造了一批专业设备,所有运回北月洲的碳纤维全部由自动化机械处理。
然而即使是人类最先进的设备,也只能手动分离碳纳米管,工业化生产根本就没那么高的精度,顶天分解到几十根碳纳米管的程度。
不过这样的水平也够用了,几十根纠缠在一起的碳纳米管编织成索,再以适当的处理辅助,强度完全达到轨道电梯的需求。
缆索的编织也不是一帆风顺,那可是两万四千多公里,放地球上能绕着赤道半圈还带拐弯,而且为了保证强度,中间还不能有接头,哪是说织就能织出来的?
为了这事儿北都和华盛顿都没少操心,毕竟这是人类第一次造轨道电梯,恨不得把所有理论上的东西全都实验一遍——抵抗组织要是知道人类拿他们当实验品,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更麻烦的是编织的速度太慢,刚开始的时候,每天只能编几公里,按这样的速度,没个十几二十年甭想完工。
北都和华盛顿搞了一次非常有效率的紧急磋商,磋商结束后马上追加了几十套处理设备,编织设备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经过一番努力,总算把日产量提高一大截,达到每天三十公里的水平。
可是每天三十公里,攒足两万四千多公里也需要八百多天,那可是整整两年半,地球和抵抗组织愿意等,但是木星那边能安分那么久吗?
而且继续追加设备已经没什么意
931 世纪工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