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修行的时间来加大成仙的可能性,但如果不能成仙那么将最终无所得。佛道修行则慢了许多,由于不修炼身体,不吸收能量,佛家修行者和普通人在身体素质和寿命上没有区别,在短暂的生命里不太可能修行成菩萨、佛,但是规则却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了烙印,这个烙印能确保他们的再生,就是平常所说的投胎转世。这样数次或数十次的转世,感悟不断积累,终有成佛的一刻。
仙道修行占了先机,在开始一段时间里是主流,但后来佛道修行就显示出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宇宙在不断扩张,天地元气的浓度因而不断减少,在-生中能成功修炼成仙的修仙道士的比例开始下降,而佛门修行者不受天地元气浓度的影响,相比仙道修行,不论时间上的花费,但至少成功比例是高得多了。甚至连圣人也承认了这一点,老子化胡为佛,也是为了在佛门里插钉子,至少不使佛门一统,对仙道产生威胁。现在佛门有大乘小乘之分,老子就是始作俑者,他在佛门里为接引和准提培养了一个竞争者,就是出身仙道的多宝道人,转修佛道后又叫做释珈牟尼。老子推动一大批在人妖斗争中失败的妖和妖仙转入佛门,拜入释珈牟尼门下,竭力对释珈牟尼进行支持,以削弱两位佛门创始者的发言权。
我们以级别来分析,人到仙佛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最下等的就是普通人和未成仙佛的修士,中间层次是仙跟佛,最高层次是圣人(神),也就是五位鸿均弟子,俗称混元大罗金仙的老子,原始,通天,接引(阿弥陀佛),准提。更高层次的鸿均这类存在我们暂时勿须去理会。虽然在同一层次里的生命能力可能相差很大,但却只是量差而非是质差,终究还是在同一个层次里。
在千年以前,仙佛还经常在大地上走动,显迹甚多。仙家大部分以寻觅传人为主流,佛门更多了宏扬法门,吸收信众的目的。仙道传承就譬如煮饭,一颗颗米粒单独存在,效果就看火候如何。修仙道士在这一阶段属能量积累阶段,只能靠自己,万事不求人,所以修仙道士往往独自修行,不显于世,不求声闻。佛家传承则是煮稀饭,汤汤水水混在一堆,米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门修士在这个阶段领悟规则,而和尚们大都聚集成众,还下力气宣扬佛法吸引普通人成为善信士,所以看来信徒的多少对感悟规则还是很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