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声音。心烦不安,都已经□却无上正等正觉心。平日最常面临的是听到动心的异性声音,你如果觉得好听,想多听他一句话。当心,你可能已经堕入欲心,如你觉得某人说话令人厌恶,佰不必有厌恶的情绪产生,你如果心生厌恶。所发露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在这个时候,你自己背离迷失,□却了菩提。又比如鼻子闻到香气,心知好闻,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闻到臭味,心知臭味,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假使我们闻到异性体味,食物香气。心生喜欢,即时已经落在妄想境界,如果闻到恶臭心生厌恶,也一样已经住心妄想境界。又比如舌头尝到美味,心知可尝美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多吃它一口,吃到不可口的食物,心知不可尝,但不要心生厌恶。又比如身体碰触细滑。心知细滑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碰触粗劣心知粗劣,但不要生起厌恶心。又比如心里想起美丽的往事,心知追忆往事。但不生起贪爱喜欢,想到不堪回首的往事,心知不善,但不要心生厌烦。乱想往事很容易迷失,修道难,几乎都是迷失在乱想中。所以要修习禅定,不要染著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妄想心,应当远离种种贪欲,不贪爱色声香味触法,现前一念清净心,也不染著清净味,便是应无所住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如果心有住相,以为应无所住是住在一种无所住的境界,那就不是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所谓「住」如同住房子的「住」,见闻觉知便被约束在房中如井底之蛙。比如眼睛若凝住俊男美女,秀色可餐,心意识便被**所困,俊男美女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霎那间堕入痴迷无明中,常人迷而不知返,欲念炽盛,歌诵人间真善美,下焉者邪淫无所不用其极,上焉者诗歌文章,美术图腾,音乐舞蹈。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俊男美女固然赏心悦目,不必秀色可餐,乱想淫欲,无非是循业发现的色相,俊男美女非俊男美女,则显无上正等正觉心,俊男美女外的大千世界朗然可见,也一样赏心悦目,心包太虚,无一不是如来。又比如往事回忆:儿时嬉戏、欢笑同学、初恋滋味、颠倒爱情、求不得苦、恩怨仇恨、名望利养等等,胡思乱想,霎那间忘记正在听课,正在和亲友交谈,正在和客人接洽商务,面对著师长、亲友、客户,彼所言说断断续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散乱无明,整日如此,经年如此,终身如此,累世如此。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果念念分明,往事如梦如幻,历历所现皆是等正觉心。但如果以为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却住在不住相的清净境界,也如同住房子的住,清净境界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见,,已经昧却「应无所住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当住色布施,同样的道理,如果菩萨心住色行布施,布施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心,很难断除饮食、男女淫欲、睡眠、嗔恨、愚痴等种种烦恼。因为私心作祟,慈济众生的事业,做起来也就倍感困难,但有菩萨心而无菩萨行,福德智慧两欠缺,没有种种大能力,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不只是不执著所施物、施者、受者,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念念分明,行住坐卧都不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如来说一切现象就是虚幻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说一切有情众生就是虚幻的众生,若见众生非众生则见如来,诸君,若见如来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你放眼不见一切诸相吗?不见一切众生吗?任何一相都是如来相,任何一众生都是如来,此时不悟,等待何时?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诚话,说实在话,说如实如理的话,不说诳骗话,不说怪异话的。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法,此法没有真实,也没有虚妄。须菩提,如果菩萨的心住於无上正等正觉法。染著法相而行布施,如人走入黑暗中,什麽也看不见;如果菩萨的心里不住无上正等正觉法而行布施,好比人有眼睛。日光明照,可以看到种种的色相。须菩提,未来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实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於行住坐卧当中修行。远离种种贪爱染著,令无上正等正觉心须臾不昧,教化众生也以布施无上正等正觉法,令一切有情同沾法喜,速证无上正等正觉,而且每天诵读经文不令忘失,以便於为人解说。如来以佛的智慧,清楚的知道这种人,清楚的看见这种人,都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解释】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中午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下午也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像这样经过无量百千万亿无法计算的岁月,不断的都以身命布施。但如果另外有人,听到此经,信心不动摇,他的福德就胜过无数次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况书写、实践、读诵,为他人解释说明。须菩提,简要的说,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的功德,如来为发心,学大乘佛法的人说,为发心学最上乘佛法的人说。如果有人能够实践、读诵,并广为他人解释说明,如来清楚的知道这种人,清楚的看见这种人,都会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没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像这种人,就是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为什麽呢?须菩提,如果喜欢咒术、祈福消灾、算命风水、喜欢双修采补住空乐境界,喜欢长生不老,守住灵明觉知,信以为有道、有真常,等等小法的人,不知道咒术、祈福消灾、算命风水、长生不老等等只是增长我见,所悟方术、所悟境界只是增长人见,但守灵明觉知,住空乐境界只是染著众生见,信以为有道可修、有真常可证,只是增长寿者见。有这种知见的人,对於此经就不能听受读诵,为他人解说。须菩提,无论什麽地方,如果有此经典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应当知道这地方就是塔庙,都应该恭敬作礼围绕,以种种花香散布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经文】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解释】还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实践读诵此经,反而被他人轻贱,那是他前世所造的罪业,本来应当堕入恶道,因为今世实践读诵此经,却被人轻贱,以这个缘故。前世应当堕地狱的罪业就消灭了,将来必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已经经过很久很久了,我在然灯佛以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亿的佛,都一一供养承事,没有白白空过。但是如果有人,在未来世,能够实践。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以我供养八百四千万亿亿佛的功德,都不及他的百分之一,也不及他的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用算数都没有办法比喻的几分之一。因为一切供养以依教修行最为第一。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於未来的末法时期,有实践、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我若一一说出来,只怕有人听到了心里会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此经的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是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金刚经解释2-->>(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