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走到了江月倾斜,繁花深处,……这幽迷之境,哪里是西,哪里是东,哪里是人间,哪里是年岁?
他看那海棠红,是猩猩红。看那枝叶绿,是鹦鹉绿,看在眼里,全是喜欢。海棠是他的心头好。是他的风月佳人。所以他才说: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那么,那浣花溪畔的女校书薛涛呢?
那些海棠,亦曾与她花面交映。古蜀的青山道陌,锦江的流水白云,都曾见证――花似美人,美人如花。相看两不厌。而花与美人,都是生之造化,都是蜀地之福。读诗不知当日事,看花犹是旧时人。从诗篇中漏过的时间,才是匆匆过客。
薛涛,祖籍长安,幼年随父流寓成都,**岁即会作诗。因父死家贫,在十六岁时入乐籍,脱离乐籍后终身未嫁,定居浣花溪。薛涛姿容美艳,性情敏慧,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多才多艺,声名倾动一时,是唐朝有名的女诗人。
唐德宗贞元(785年~804年)时,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才艺出众的薛涛赋诗侑酒,以歌伎兼清客身份出入幕府。韦皋对薛涛极为赏识,曾拟奏请朝廷授以“校书”的官衔,但格于旧例,终未能实现,但韦皋依然给薛涛以校书待遇,人们也称她为“女校书”。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这是王建的《寄蜀中薛涛校书》。写薛涛的暮景生活。是时,薛涛以女道士装束,幽居于浣花溪畔的枇杷巷,又建吟诗楼于碧鸡坊,才学依旧俊逸似春风,性情却已清幽如古莲。
在浣花溪畔,薛涛独创了一种红笺,专门用来书写诗文。她取胭脂木,加以玉女津的井水泡软捣浆,滴入海棠花汁,掺上云母粉,精心制作成绯红泛香的信笺,专门用来填写诗句。因是薛涛首创,世人又称之为“浣花笺”和“薛涛笺”。单是名字,就已婉丽之极,而且小笺生成后,还有天然的松花纹理,云母的点点萤光,若隐若现的花香,情意娟娟的墨痕……用这样的纸来题诗,纵然心中莲花开得漫山遍野,旁人看了,还是山崩地裂的惊艳。
譬如她的这首《海棠溪》。
写的亦是碧鸡坊一带的海棠。《三巴记》中有记载海棠溪的文字:清水穴左为龙门,峭壁中分,瀑布下垂,春游泛艇,必曲折经此,渡江而归。穴之右为海棠溪,溪置花木,当夏涨时,擘舟深入,可数里而得幽胜矣……真是仙境,犹如博山炉上氤氲的那层龙涎香,幽胜神秘得直教人心思
海棠 海棠的前尘旧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